作者:阜宁水产站 江山
2013年阜宁县水产站根据江苏省海洋渔业局要求结合科技入户在几个乡镇开展多品种主养模式研究课题,将几个主导品种进行组合搭配,探索几种新的养殖模式,或是根据各品种特点进行组合搭配设计新的养殖模式,或是把不成熟的养殖模式列入进行进一步试验。一年下来已形成几种成熟的养殖模式,能够显著提高饵料利用效率、改善水质环境、降低病害、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和总体经济效益。现将试验情况为大家介绍如下,供大家参考:
一、培育基础饵料
养殖池改造后,在放苗前15-20d用氧化钙(生石灰)20mg/L、漂白粉20mg/L、茶粕15-20kg等进行清池消毒除害;消毒结束5d~7d后,开始进水60cm左右,使用生物肥水素或育藻素为主,适量搭配优质有机肥,肥水培育基础饵料,水色以黄褐色、嫩绿色为佳。
二、投放优质苗种主推南美白对虾与黄颡鱼生态混养模式,南美白对虾放苗时间在4-6月,放苗密度为6-8万尾/亩,购买虾苗要进行PCR检测,要选择无特定病原的虾苗进行中间培育后投放;搭配投放黄颡鱼苗,可投放2-3cm的夏花鱼苗或小规格的鱼种(40-80尾/kg),夏花鱼苗为800-1200尾/亩,鱼种为200-250尾/亩。
三、科学投饵
养殖全程以投喂南美白对虾全价适口配合饲料,不单独投喂黄颡鱼饲料,配合饲料质量和安全卫生应符合SC2002和NY5072的规定。虾苗入池后,在基础饵料培育较好的情况下一周内可不投喂,一周后每天投饵3-4次,每次间隔5-6h,夜间投喂量占日投饵量的40%,除坚持“少量多餐”的投饲原则外,还应视摄食情况、天气状况、对虾生长情况等灵活调节当日投喂量。并在养殖池内设置2-3个料台,每天在料台上投放饲料,检查对虾摄食情况,以1h左右吃完为宜。
四 水环境控制
水质应符合NY 5051 的要求,养成用水要用40目-60目网袋过滤,每次进水后必须消毒(二溴海因0.2mg/L或二氧化氯0.2mg/L)。养成前期不换水,逐步添加水位达1.5m以上;养成中后期,保持水位在1.5-1.8m,根据水质情况,酌情换水,应采取缓慢换水的方式,水量每次不超过15%。养殖期间可使用生石灰、沸石粉、微生物制剂等来调控水质。养殖前期可采取间歇性中午、黎明分别开机1-2h,以后随着虾的生长逐渐延长开启增氧机的时间,后期要适当延长,保持池水溶氧量维持在5 mg/L,池塘底层溶氧在3 mg/L以上。
五、病害防治
虾病防治应贯彻“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措施有:
——全程使用微生物制剂调控养殖池生长环境;
——根据需要施用氯制剂、碘制剂类药物对池水消毒;
——坚持每天巡塘,及时清除塘中敌害生物,一旦发现虾病,及时对症用药。用药应符合NY5071规定。
——坚持分批出虾,在部分虾达商品规格时,要定期捕获商品虾上市,降低养殖密度,减轻病害的发生。
六、养成收获
虾长到商品规格(体长10cm以上)可以起捕上市,分一次或多次起捕上市,为减少在池虾的应激反应,分期起捕时原则上要求采取地笼网捕大留小上市。黄颡鱼可后干塘集中上市。
七、试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在南美白对虾养殖池套养黄颡鱼亲鱼进行自繁,因亲鱼规格大,对早期对虾的生长有一定的影响,而且自繁的鱼苗当量多、规格小,影响在池虾的捕捞。直接混养黄颡鱼水花、夏花,因鱼苗规格小、养殖池中适口的饵料供应不足,导致鱼苗生长慢、成活率较低,捕食养殖池病虾,控制虾病效果不够理想,且当年上市规格小,增产增效不明显。混养小规格黄颡鱼种(30-80尾/kg),效果比较好,不仅不会对南美白对虾健康个体生长构成威胁,且能及时吞食患病的个体、死虾、残饵,起到清道夫的作用,能有效控制虾病的发生和流行,达到生物防治的效果,提高在池虾鱼的产量,实现稳产、高产。据测产对比统计,套养的小规格黄颡鱼种当年可以达到150g/尾以上,平均增重8倍以上,同时套养的黄颡鱼、花白鲢在不单独投饵的情况下可以收获一定的成鱼,增加养殖收入,实现较好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示范带动了面上南美白对虾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