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河蟹疾病的发生原因
河蟹与鱼病及其他水产动物疾病一样,其发生与环境因素、病原体因素、机体因素及人为因素密切相关。
1.1 环境因素
导致河蟹发病的环境因素有水质因素(水温、pH值、溶氧、盐度、透明度等)。
1.1.1 水温 河蟹适宜水温通常为18~28 ℃,在这个范围内短时间发生水温剧变,往往会影响其生长,从而导致抗病力降低,甚至会造成大量死亡。
1.1.2 pH值 通常在pH值 7~8的中性或弱碱水体较适宜河蟹的生长,当pH值低于6或高于9时,会使病原体大量繁殖或使河蟹活动受到抑制,影响河蟹的正常生长。1.1.3 溶氧 河蟹耐氧能力较差,一般要求溶氧在4~5 mg/L以上,低于3 mg/L时,就会严重影响摄食与生长,体质下降,抗病力低。
1.1.4 盐度 河蟹属淡水洄游性水生动物,盐度对其生长发育有重要的影响,它正常产卵受精需要在8~33的咸水中进行,胚胎发育与盐度密切相关,在育苗期,蟹苗的最适盐度为5~8,盐度低于2时,不能顺利蜕壳变态,盐度过高也会抑制生长,造成疾病或死亡。
1.1.5 透明度 河蟹生长期要求水质清新,池水透明度较高,当水质严重恶化,透明度降低时,表明水质过肥,有机质含量升高,水质恶化往往极易引起河蟹的疾病而导致死亡。
提高河蟹养殖水池的透明度主要通过降低水中的氨氮,增加水生植物,减少池底淤泥,特别要有丰富的水草,让幼蟹栖息对提高仔蟹的成活率极为重要。
1.2 病原体因素
病原体是一个重要的致病因素。目前发现的河蟹病原体主要为细菌和寄生虫,还有可能在河蟹的肝脏内存在病毒。
1.3 机体因素
河蟹自身体质好坏直接影响到抗病能力的强弱,而体质的好坏与种苗的质量有密切的关系,体质健康的蟹具有较强的免疫机能,群体易感水平低。
1.4 人为因素
管理措施不当也是引起河蟹疾病的一个重要原因。投喂不洁或变质的饲料,投饲不科学,投饲量过多或过少都不好。此外合理放养也很重要,密度过大,蟹相至争食和争空间,生长速度不匀,大小悬殊,残杀机率增加,成活率降低,发病率提高。
2 预防措施
2.1 彻底清塘
养蟹池要彻底清整和消毒,清除池底淤泥,每667 m2用100 g生石灰彻底清塘,并充分曝晒池底,促进池底有机物氧化分解,改善池塘底质环境。
2.2 注重水质管理
夏秋高温季节要加深池塘水位,保持水深1~1.5 m,养蟹池要多换新水,提高透明度,防止水质恶化造成疾病发生。
2.3 加强苗种管理
不向发病地区购买苗种进行养殖,育苗单位也不要向发病地区购买种蟹,蟹种要求规格整齐100~200只/kg为宜,放养密度为500~600只/667 m2。
2.4 抓好饵料投喂。
投饵的种类夏天以植物性饵料为主,并增加青饲料的投喂量。9—10月河蟹最后一次蜕壳以后增投螺蛳等动物性饵料,不投变质饵料,养蟹池内还要多栽水草,面积占整个池塘的30%左右。
2.5 做好病害流行季节的药物预防。
每年的4—10月,定期用强氯精或生石灰进行水体消毒,并投喂相关药物,一旦发病,要找专家和内行人确珍病因种类对症处理,把损失降到最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