鲑鱼与鳟鱼之饲料与投饲 鲑鱼与鳟鱼属于肉食性鱼类,其消化道较短,包括一个分泌胃酸的胃、一个分泌消化酵素的幽间垂,吸收大部分营养的小肠部及吸收水分与电解质的大肠部位。鳟鱼的营养需求研究相当完整,与大部分动物类似,约40种营养物质。不论养殖水如何,以鱼粉为基础的鲑鳟饲料中一般皆含有足够的矿物质,但如果鲑鳟饲料中的蛋白质主要由植物组成,则必须额外补充矿物质。 在20世纪50、60年代水产饲料工业发展之前,鲑鳟饲料由繁殖场职工在现场配制。在20世纪20、30年代,鲑鳟鱼类的饲料常以当地可取得的原料调配而成。这些原料包括鲑鱼卵、鲜鱼、冷冻鱼或罐装鱼、油籽粕,以及啤酒酵母等,最终再与牛肝、脾、马肉、鸡蛋与白干酪混合。 上世纪40年代,为了推广传统原料,鲑鳟饲料开发出肉粉的使用。这些饲料为生畜屠宰后的副产品与干饲料原料的混合物。科特兰研究小组最先在40年代测试干料混合物中采用豆粕的可行性。在纽约科特兰繁殖场以溪鳟为对象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溪鳟使用豆粕的成长与使用肉粉的干粉料组合结果相同,而价格以每单位生产成本计算仅为干粉料的一半。 第一个干性颗粒饲料的养殖成果使鳟鱼产量增加60%并降低40%的饲料成本。这些饲料并没有补充维生素预混物,所以必须每隔1周~3周投喂牛肝以补充营养。添加维生素预混料到干性颗粒饲料配方中,可使鳟鱼繁殖,并使育苗阶段更为成功。早期在科特兰实验室与Abernathy研究站的科学家所发展出来的饲料配方,成为目前通行于世的鲑鳟粒料的基础。鲑鳟饲料的公开配方持续地在进行修改、调整以改善养殖鱼的生产效率。 鲑鳟鱼类膨化饲料之开发 膨化饲料的制造是将湿的原料混合后加热至100度~150度,在压力下挤出膨化,然后将饲料水分干燥至10%以下。饲料水分在膨化机内为液态,当饲料经由模孔挤出时压力下降使得水分瞬间转变为蒸气。这个现象使饲料颗粒迅速膨胀,密度下降成为浮性饲料。原料混合物的差异、水分含量以及膨化条件的方式,膨化饲料的密度可被改变而使下沉速率增快、减缓或甚至浮在水面。对斑点叉尾鱼回养殖而言,浮性饲料较有利,因为养殖户要观察鲶鱼在池塘水面的摄食行为。在鲑鳟鱼的养殖中,饲料以能在海水中缓沉的颗粒为主。由于水分瞬间蒸发的特性,膨化饲料中可加入大量的鱼油(或植物油)以制造高油脂饲料,因为这些膨化饲料是干性颗粒,可运用在自动给饵或应需式给饵系统中,这些都是对鲑鳟鱼养殖产业较理想的特点。 自从膨化制粒技术引进至鲑鳟鱼类饲料制造后,鲑鳟鱼的饲料配方就产生极大的改变。20世纪80年代末以前,蒸气制粒机制造的高密度硬颗粒饲料是鲑鳟鱼类饲料的主流。该饲料无法像膨化饲料一样吸收添加的油脂,它们的总油脂含量只能达到20%左右。膨化饲料的总油脂含量在35%以下皆可达到。通常在这类高油脂饲料中,原料中仅含10%~12%的油脂,其余的油脂在膨化制粒后再添加至饲料颗粒表面。以如此高油脂含量的饲料来看,实际上没有多少空间可以在配方中容纳除鱼粉或少量其它蛋白源,以及微量预混物与鱼油之外的原料。鲑鱼饲料在过去20年间由于采用高能量饲料的观念,所以在饲料配方上改变不少。这些改变乃为符合欧盟对于鲑鱼养殖场的规定。按规范,饲料必须更有效率(低饲料系数),且含低量的磷。 类似的配方目前被全球各地的鲑鱼养殖所采用。鲑鱼饲料的一般成分也随之改变,其蛋白质降低而总油脂含量则提高。可消化蛋白则不像总蛋白般的降低,因为饲料厂将原来蛋白源中利用率较低的原料淘汰,仅在配方中使用高利用率的蛋白质原料。相反的,在过去35年间,鳟鱼饲料的蛋白质含量由35%提高到45%,饲料油脂含量在高能量饲料中超过22%。 在1960年代鲑鳟鱼饲料转换系数约为2.0,而在今日,运用良好的投饲计划,商用高能量鳟鱼饲料的饲料转换系数可达到1.2:1到0.8:1。相对于鲑鱼的饲料系数,采用高能量饲料配方也可得到类似的结果。虹鳟饲料配方利用鱼粉、鱼油、榖类及其它食品工业如肉品与家禽所生产的副产品。 为了降低虹鳟饲料中鱼粉的用量,研究人员尝试利用其它蛋白源例如豆粕、家禽副产品及少量的血粉与羽毛粉来取代鱼粉。过去10年来鱼粉在虹鳟饲料中的用量,因采用其它蛋白质原料而降低50%。(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