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甲鱼养殖时间的延长,甲鱼病害种类不断增加,发现许多甲鱼养殖场存在稚鳖转池后出现大量死亡的现象,这种情况的出现与稚鳖对外界环境的应激有关。它的特点是发病快、死亡率高。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进行了大量的治疗实验,同时进行了药物筛选和药量试验,研究出了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此类疾病的方法和措施。稚鳖应激反应,主要是由于环境因素异常而引起的,因为稚鳖机体调节能力弱,当外界不良刺激长时间超过机体调节能力而不能回复到正常状态时,就会引起机体某些机能失凋面生病。
一、应激反应主要症状及病因分析
1.稚鳖应激反应的主要症状:池中很少发现患病个体,极少数病重时伏于岸边或饲料台上, 患病后体表无明显病症,大部分照常摄食,很活跃、易受惊,应激反应强烈时,一旦受惊,便急速逃走,有些四肢呈抽筋状,无法游动、翻转,绝大部份是在水底死亡后浮上水面,解剖发现:肝脏充血、肿胀,有紫红色斑块、肾脏有出血点、消化道内有食物、大部份死亡个体肠道积水。
2.易引起应激反应的几种因子探讨
(1)水质变化 广州芳村某甲鱼养殖场,98年7月30日从东莞购入7g左右稚鳖1万只,3天后开始外观无症状死亡,日死亡30—50只,7天后继发感染白点病,日死亡超过400只,后来经过采取改善水质状况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方法使病情得以控制,总死亡率40% 。原因是由于稚鳖暂养池的水质一般都有较肥,透明度在25—30cm,而转池后的水体则较清瘦,致病微生物与有益微生物的动态平衡可能受到破坏,使稚鳖易患病。
(2)水位变化 东莞望牛墩某甲鱼养殖场,8月5日把稚鳖从水深50cm左右的暂养池转入水深95—105cm的稚鳖培育池,转池后3日开始出现死亡个体,日死亡率5‰,以后几天死亡率增加到13‰,后来经过及时降低水位、调节水质和药物处理,使疾病得以治愈,总死亡率超过15‰ 原因是:转池前后水位差太大,水质肥瘦变化大,因为当稚鳖进入新环境后,会长时间巡边、漫游,要12小时以上才能适应新环境,如果培苗池的水位比暂养池的水位深,且相差较大,而水面又没有水浮莲、水葫芦等漂浮物供其攀爬、休息,稚鳖就只有在短时间内强行下潜,缺少适应新环境所需的时间,可能由于水压过大,神经系统内脏器官很易受损而致病。
(3)水温变化 东莞桥头某甲鱼养殖场98年1月20日由于温室水质恶化,从水温28℃的温水池转入水温10℃冷水池,转池后3天即出现乏力、抽筋等症状,4天后开始死亡,第1天死亡25%,以后每天死亡数量逐渐减少,死亡持续一星期,总死亡率55%,此次稚鳖转池致病、致死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转池前后水温差大大超过稚鳖对温度变化的能受能力而引起“感冒”。
二、应激反应的防治措施
稚鳖转池是甲鱼养殖中经常发生的事情,处理得当,成活率可达到99.9%,如处理不当会造成严重的损失,稚鳖转池过程中的主要应激因子有水质(肥瘦、pH值、盐度、氨氮等)、水位差、温度差、药物、体质、感染、精神紧张、肌肉疲劳等。下面把降低稚鳖转池过程中发生应激反应强度的具体处理措施如下。
1.认真做好转池时鳖体的消毒工作,勿使病菌带入新环境,消毒尽量选用刺激性小的药物,如“种苗净”350×0.000001g/立方米浸泡5分钟或“高锰酸钾”浸泡5—10分钟等。
2.转池前后,水位尽量保持一致,如暂养池水质过肥时,在转池前一星期内逐渐调节至培苗池水质状况接近:培苗池水质过瘦时,在转池前5天往池水中施用无机磷肥,用量:磷酸二氢钙15×0.000001/立方米,同时接种暂养池藻类,把培苗池水培肥,透明度控制在30cm左右。
3.转池前后水位尽量保持一致,暂养内的水位一般都较低,而培苗池水位一般都较高,转池前一星期内,要把暂养池和培苗池水位调节到相同高度或高度相差不大。
4.培苗池内水面一定要放养一些水浮莲、水葫芦等水生漂浮植物,供下池的稚鳖攀爬、休息,减轻稚鳖下塘后的剧烈运动、减少体力消耗。
5.转池前后,水温差控制在5℃以内。经长途运输的鳖苗,到达目的地后,不要急于下塘,应放置于阴凉、通风处,用池水间断地淋30分钟左右以便适应新环境,防止“感冒”。
6.转池前后2--3天,在饲料中添加抗应激反应药物,以提高肌体抗应激反应能力。
7.如发生此病,要保持环境安静,尽可能把水位调节到40—50cm之间,便于治疗和鳖病后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