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草鱼呼肠孤病毒”引起的草鱼出血病,是对草鱼危害最大的传染性疾病,草鱼鱼种最易发生,发病率与死亡率都很高,对渔业生产造成很大损失。 草鱼出血病流行于水温较高的6-10月,水温27度以上最为流行,8月份为高峰期。根据病鱼所表现的症状及病理变化,大致可将症状区分为三种类型: 1、“红肌肉”型: 病鱼体色暗黑而微红,特点是外表无明显的出血症状,或表现轻微出血,将病鱼的皮肤剥除,肌肉呈点状或块状充血,严重的全身肌肉呈红色, 有些病鱼的鳃部有块状出血的血斑,有的因失血严重而出现“白鳃”现象。3寸以下的草鱼种以该症状为多见。 2、“红鳍红鳃盖”型: 病鱼的鳃盖、鳍条基部、 头顶、口腔及眼眶四周明显充血,有的鳞片下也有出血现象,病鱼的肠道多数充血。这类症状以3寸以上的大鱼种为多见。 3、“肠炎”型: 主要是肠道严重充血,局部或全肠因出血而呈鲜 红色,体表与肌肉的出血现象却不甚明显。大小鱼均可见到。 检查病鱼时,先从头到尾全面仔细地观察鱼的外表,然后剥除鱼的皮肤和解剖病鱼,检查其肌肉和内脏组织、器官,若鳍基、头部、口腔、肌肉、 内脏等有明显的充血现象,可确定为草鱼出血病。 按照病情发展的快慢,草鱼出血病分为急性型与慢性型。急性型发病急,来势猛,死亡严重,发病后的3-5天内便出现大量死亡,多发生于高密度的草鱼密养、单养池。慢性型则病情开始比较缓和,每天死鱼数量不多,死亡高峰不明显,但病程较长,多发生于8月份的稀养大规格鱼种池与成鱼池。 生产实践表明,草鱼出血病的发生与放养密度、放养方式有关,一般稀养池比密养池的发病率为低,混养池比单养池发病率低。因而实行稀养混养可减轻该病危害程度。 防治该病应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预防措施:池塘彻底消毒;下池的草鱼种必须注射出血病灭活疫苗,这是最有效的途径;投饲坚持“四定”,并加强水质管理。 治疗草鱼出血病,在发病初期用药有一定作用,并采取外用和内服药物同时进行能增强疗效。 外用药物:(1)用硫酸铜或氯化铜溶于水全池泼洒,池水浓度成0.7ppm, 隔天一次,连用2次; (2)用强氯精或鱼虾安等药物全池泼洒,池水浓度为0.3-0.4ppm,每天一次,连用2-3次。 内服药物: (1)“三黄合剂”,每50kg鱼用大黄、黄芩各150克,黄柏200克,碾粉经煮后加入面粉制成药面糊,凉后与鲜嫩青草拌和投喂,连投5天为一疗程; (2)每50kg鱼用鲜地榆根500克洗净,与4-5kg稻谷一起,加水煮至稻谷裂口,冷却后投喂,连投5天为一疗程; (3)用大黄苏打片200片、磺胺嘧啶20片研粉后混入凉面糊中拌入青草中投喂,5天为一疗程; (4)用FS-8鱼虾内服灵制成药饵投喂,7天一疗程,也有一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