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斑病也称为毛霉病、白霉病,是一种寄生性真菌病,严重危害稚鳖、幼鳖,传染快、死亡率高,在我国南北各个鳖养殖区都有发生。 病原毛霉菌属的一种霉菌。 流行情况白斑病一年四季均可流行,但以早春4月~6月稚鳖、幼鳖越冬苏醒后和晚秋9月~10月越冬前最为严重;流行水温是15℃~35℃,当水温在25℃以上最易发生;流行区域遍及我国南北,尤以湖南、湖北、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北京、上海等省市最为严重。 危害对象1.驯养开食后20天~60天的稚鳖发病率最高,体长10厘米以上的幼鳖则极少有因该病而造成死亡者;2.经过长途运输或者由于捕捞、放养等操作过程造成表皮受伤的稚鳖、幼鳖发病率最高。 流行特点1.该真菌在流水池中能迅速繁殖蔓延。2.室内气温低、水温变化大的室内加温养殖池该病极易发生,且不容易控制。3.使用抗菌素,能加速此病流行。 症状与病变患病初期,在鳖的裙边、背腹甲有零星的小白点,不易发觉,此后白点逐渐增多,并扩大到四肢、尾部和颈部,越来越多的白点连成一片,最后形成一块块的白斑,表皮坏死、崩解、剥离。患病的稚鳖、幼鳖食欲减退,烦躁不安或在水中独自狂游,或瘫软地匍匐在池边与食台上,对外界惊吓则无任何反应力。病鳖体力极弱,腹部朝天后,无法再翻转过来,最后消瘦死亡。当霉菌寄生到咽喉后,即使数量很少也会影响稚鳖、幼鳖的呼吸而立即死亡。该病传染极快,如果不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感染率可达60%以上。 诊断 1.可在病鳖的背、腹甲、裙边、四肢、脖颈等处发现1毫米左右的白点或大小不等的白云状的斑块。白斑是一层薄薄的白膜,极易剥落。 2.将病鳖浸入水中,可见到背甲或裙边有一个个小白点或白斑状病变,十分明显。 3.镜检时可见分支状菌丝体,该菌丝体有无数横隔,这是与水霉菌丝体的最大区别。 预防 1.在放养之前用生石灰在对池壁、池底及食台彻底消毒,杀死病原体。 2.在捕捞、运输、放养及其他操作中应仔细小心,避免使鳖体受伤;同时最好用消毒药物浸洗鳖体,避免发生继发性感染。 3.为稚鳖创造良好的晒背场所,温室养鳖更加不能忽视。 4.保持池水具有一定的肥度,使其呈嫩绿色;避免流水养鳖,使池水中的保持一定细菌浓度,可抑制毛霉菌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