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的过程及症状如下 :河蟹爬上岸 ,趴在地上 ,或挺立草头不下水 ;病蟹食欲较差 ,四肢无力且柔软 ,一般以欲蜕壳的河蟹死亡率高 ,有蜕壳不遂之表象 ;查看体表 ,基本上无纤毛虫等寄生,打开甲壳 ,鳃正常 ,肝脏正常 ,心跳正常。经过笔者仔细鉴别并查看池塘条件 ,基本上可以诊断为氨中毒。 一、原因分析 1.河蟹养殖密度大。发生氨中毒的池塘 ,养殖密度都超过 1500只 /亩 ,这样高密度的放养量一方面破坏了水体的微生态平衡 ,另一方面大量的排泄物又污染了水体。 2.水温升高 ,河蟹摄食量增加 ,投饲量也加大 ,而且饲料蛋白质含量高 ,残饵和河蟹排泄物分解后 ,产生氨氮、硫化氢等有毒物质 ,这些物质在水中大量积累 ,并沉积在池底 ,导致底层氨氮严重超标 ,经送检 ,发病池塘氨氮含量都超过10. 5毫克 /升。 3.在饲养过程 ,投喂饲料不新鲜 ,常用腐烂变质的野杂鱼进行投喂 ,而且投饲量受野杂鱼的供给量限制 ,造成河蟹摄食不均 ,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下降。 4.许多养殖户采用自配饲料的方法 ,所配饲料在水中保存时间较短 ,而且投饲不科学 ,常将颗粒料投在离水边 2米左右 ,致使大量饲料溶失于水中 ,并分解产生氨氮等有毒物质 ,随着水温的升高 ,加速了饲料和粪便的分解 ,从而导致氨氮超标。 5.池塘水草较少 ,换冲水困难 ,导致池塘水体自净能力较差。随着水温的升高 ,各种微生物活动加强 ,水质极易被污染 ,造成河蟹氨中毒。 二、防治方法 1.降低河蟹放养密度 ,减少河蟹粪便对水体的污染以及河蟹对水草的破坏。 2.改变投饵方式 ,将水下投喂方式改为水边投喂 ;搭设饵料台 ,便于查看河蟹摄食情况 ;及时清除残饵 ,减少饲料溶失对水体的污染。 3.科学配制饲料 ,合理添加诱食剂 ,促进河蟹快速摄食 ,减少饲料在水中的浸泡时间。 4.合理投饵 ,营养全面 ,提高河蟹自身对疾病的抵抗力。 5.发病时 ,将池水全部排干再冲换新水 ,降低水体的氨氮浓度 ,并加入生石灰 20毫克 /升 ,将池水 p H值调至 7.5~ 8. 5之间。 6.积极养护水草 ,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7.有条件的养殖池 ,可以配备搅水式增氧机或气泵 ,将底层的污水充分曝气 ,使表层的溶氧水和底层的缺氧水充分混合 ,增加溶氧 ,并将有毒的氨氮、硫化氢氧化成无毒的硝酸盐和硫酸盐 ,排出池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