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虾养殖生产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虾病。自1992年在亚洲东北部出现“白斑综合症病毒”以来,此类虾病已席卷全亚洲(包括印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中国、日本、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并越过太平洋传播到中美洲各国(如巴拿马、尼加拉瓜、危地马拉、洪都拉斯)。据报道,由于虾病蔓延,最近南美洲的养虾业,尤其是厄瓜多尔的养虾业遭受经济上的严重打击。 有关对虾病毒性疾病的防治,目前尚缺乏适当的疫苗和药物,人们试图通过加强管理来防止这些灾难的发生。有些养虾场用大蒜、柠檬和生姜等民间偏方来进行治疗,但效果并不令人满意。针对这一种情况,研究工作已转向通过加强营养以增强动物机体的自身免疫力。 在免疫方面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实验室使用葡萄糖和其它化合物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效果;可是在生产上应用却很少取得成功。从而推测,对已受病原感染的虾进行免疫系统再刺激并非是个好办法。而应用能增强和促进免疫系统功能的营养物质却取得始终一致的结果。 酵母和鱼类水解物一直被用作饲料原料,并因其良好的功效而被称为“不明生长因子(UGF)“。现已表明,很多饲料(如动物蛋白水解物、酵母抽提物和单细胞生物等)之所以对动物有生产促进作用,是因为含有大量的核苷酸和天然的多聚核苷酸。正如氨基酸是蛋白质链的结构单元一样,核苷酸是RNA和DNA的结构单元;核苷酸也是酶及辅助因子(如ATP、NAD和FAD)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大多数生物能自已合成核苷酸,故一直被认为它是一种非必需的营养物。近来 的研究认为,核苷酸对哺乳动物(包括人类)、家禽、鱼类等是必需的营养物质,尤其当动物处于应激状态下(如疾病、损伤)或者在幼年和生长旺盛期,若缺乏核苷酸对生长和健康不利。 在对虾饲养中,一般的虾饲料是否存在核苷酸不足呢?水产营养专家Bernard Devresse认为,“在家畜等实验动物和人的营养方面,食物中的核苷酸对体内代谢活跃的细胞(如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肠细胞)的生长和生理功能有促进作用”。他还指出:“水产动物的营养研究目前还处于初期阶段,虾类在应激状态和患病时对营养的需求等尚需要积累资料。虾类是否能自己合成核苷酸?即使能合成也很有限。而在它们的天然食料中含有大量的核苷酸,可从中吸取”。 通过对虾饲料配方中一些重要组分进行分析,可以看出饲料中核苷酸的含量,为简化分析工作,样品被彻底水解成基本单元,只确定嘌呤碱和嘧啶碱。将获得的碱基数乘以2.4即为单磷酸核苷的数量。 含氮的嘌呤和嘧啶在植物种子(如黄豆、小麦、玉米)中含量很低,而在海产品和微生物中较丰富,动物生长时蛋白质合成对各种氨基酸的比例有一定要求,因而对核苷酸或其前体(嘌呤碱和嘧啶碱)也需要适当的比例。这种对碱基的需求量取决于细胞中RNA和DNA的含量,也取决于虾体组织内全程合成的效率和代谢补偿途径。 一般而言,营养配合较完全的混合饲料可以满足虾的营养需要。从一些饲料中核苷酸的含量可发现以下有趣的事实。 1、鯷鱼和沙丁鱼的水解物中鸟嘌呤含量很高;而在乌贼、蛤和鲭鱼中鸟嘌呤的含量却很低。海产品中还含有大量的黄嘌呤(IMP的前体),GMP和IMP都是虾类和某些鱼类的诱食剂。证实GMP和IMP核苷酸有增加食物可口性的作用,在生物学和营养学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2、在DNA中含有丰富的胸腺嘧啶,而胸腺嘧啶仅在单细胞生物体的蛋白(SCP)中大量存在,其它组织中含量比DNA高。然而,在免疫系统中淋巴细胞或血细胞的形成与DNA的生成有关,因此,胸腺嘧啶也是一个重要的营养成分。 单细胞生物体的蛋白或酵母核苷酸的可利用性是值得关注的问题。甲壳动物的胃对单细胞生物体的蛋白质种用率较低,这些微生物体的蛋白水解性表明,因其具有完善的细胞膜,故可消化性较低。 酵母抽提物比通常的酵母饲料原料效果更好;而鱼类水解物的可消化性亦好,但其缺点是在水中几分钟就完全溶解,以致很难确定虾的实际利用率。 关天虾类对核苷酸的需求量尚未见报道。在哺乳动物方面的研究表明,食物中核苷酸的水平若达到0.25%,人每天对嘌呤和嘧啶的需要量估计为500mg左右,但每天的摄入量以不超过4g为最大安全限量,可以防治尿酸过多和痛风。虾饲料中水解酵母10%的添加量或酵母抽提物4%的添加量相当于核苷酸0.25%的添加水平。 对核苷酸在饲料中的添加作用,以及虾对核苷酸的需求总量等,应加速进行必要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