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夏季长壳,秋季长肉”,秋季是水产养殖生产管理的关键季节。立秋后天气逐渐凉爽,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早晚气温的温差开始逐渐明显。秋季昼夜温差大,鱼类的活动频率和新陈代谢功能相对较弱。
不过秋季前期仍是鱼类催肥长膘的大好季节,也是取得全年渔业丰收的关键时期,搞好这个时期的饲养管理,对在年前上市的鱼可提高养殖效益,对达不到上市规格的鱼,能增强鱼体御寒能力,为鱼类安全过冬和第二年养殖打下良好基础。因此,要特别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养殖管理:
一、合理投喂
秋季前期水温适中,是鱼类生长的第二个高峰期。要继续投喂高档饲料,控制合理投饵率,进入10月份以后,随着水温逐渐降低,可适当减少投喂次数和投喂量。投喂量控制在以鱼 “八分饱”为宜,根据天气、水质、鱼情和定时、定位、定质、定量的原则,让鱼吃好,不饥饿,不过量投喂,保证鱼快速健康生长,又不污染水质。
到了秋季,采用“一次放足,一次捕捞”的养殖模式,随着鱼的生长,池塘内鱼的密度达到一年的极大值,由于投饲量大、有机质含量多,鱼类活动频繁,加之昼夜温差又大,池水对流强烈,极易出现“转水”,精养池塘极易发生缺氧浮头现象。
二、如何防止池塘缺氧浮头
遇到阴雨天气,发现鱼群吃食减少、吃食时间延长、塘中残饵增多,说明水中开始缺氧。
1、早晚尤其是下半夜要加强巡塘,当发现鱼群出现浮头预兆时,需立即开动增氧机增氧,或加注新水进池塘,并适当排放一部分老水,增加池塘中的溶氧量,防止鱼缺氧死亡。
2、泼洒“增氧剂”等化学药剂。
3、可用黄泥10kg加水调成浆状与8kg食盐水溶液混合全池泼洒,或每亩用5千克明矾或20千克食盐化水溶解泼洒。
三、加强水质管理
养殖成鱼的池塘,尤其是精养塘,由于鱼种放养多、投饵施肥量大、水中有机质较多,容易引起水质恶化。
秋季鱼塘应保持较高水位,以提高水体载鱼量和减缓水温下降,所以在水温还没大幅度降低前这段时间,一定要搞好水质管理,经常观察水色和水质变化,并根据天气变化和鱼的活动情况,及时加注新水,防止水质恶化。
1、水源方便的池塘,要保持微流水或10天左右加一次水,每次加水10-20厘米,在降温前尽可能将池水加到最高水位,为鱼提供最大的活动空间。
2、要把握每一个晴天,开动增氧机把下层溶氧较高的水层送到上层,防止夜间缺氧,为池鱼创造良好的生活生长环境,防止缺氧泛池事故的发生。
3、可根据气温高低、水质肥瘦及鱼类活动,每10-20天施肥1次,一般每次亩施有机肥100-150公斤,使池水变肥转浓,促进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越冬提供充足的饵料,或者泼洒通威饲料伴侣3、4,既肥水又净化水质。
4、注意保持池水透明度30厘米左右, 使水质处于肥、活、嫩、爽的良好状态。
5、八九月份时施肥以无机肥为主,过磷酸钙5-10公斤,少量多次施用。
6、水体中残饵、排泄物、有机物消耗大量氧气,会产生硫化氢等有毒气体,氨氮累积增多,亚硝酸盐高,极易造成浮头泛池。首先要及时换水,少量多次,稳定水质,防止兰绿藻“水华”;其次要施用芽孢杆菌、光合细菌、硝化细菌、EM菌液等微生物制剂调控水质,防止亚硝酸盐、氨氮、硫化氢、pH值偏高。
四、搞好鱼病防治
俗话说:“白露头,鱼死不断头”, 从池塘养鱼的经验和实践来看,立秋之后鱼病将进入又一个流行高峰期。白露前后是肠炎、烂鳃等疾病的发病高峰期,特别是病毒性烂鳃病,在9月份是高发季节,更要做好预防工作:
1、要加强饲养管理,做好投喂工作,防止饲料过剩污染水质,也要避免投喂不足降低鱼的体质。
2、要定期补充新水,改善池塘水质。
3、掌握秋季鱼类发病规律,采取“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积极措施,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防治效果。
4、采取“外消”与“内服”相结合的方法来预防病害发生。平时每半个月用二氧化氯100克活化后,在食场周围泼洒,连续泼洒2天,在饲料中加入大蒜素、三黄粉防治细菌性鱼病。
5、用药饵料和黄芪多糖预防鲤鱼病毒性烂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