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夏天,仙桃人养虾吃虾上了“瘾”,小龙虾出口创汇也成了仙桃外贸增长的新亮点。由此,一个关于虾产业的话题开始从餐桌延伸到田间:
既然龙虾如此“金贵”,仙桃农民该如何在这炎炎“虾市”上分一勺羹?
近日,记者带着疑问,深入沙湖镇田间地头实地采访,一探究竟。
三种模式,一个目标!
记者的第一个疑问是:龙虾到底该怎么养呢?
100亩水稻连成一片,“口”字形“虾沟”围着稻田。在赤岭村4组,从广州打工回来的村民朱文斌承包了这片虾稻连作的水田。按照1亩投苗15公斤的标准,他将在9月前陆续投放虾苗1500公斤,之后,龙虾会进入繁殖期,然后“进洞休眠”。他个人的收获期是2007年春天。
渔民蒋巨堂的渔池与朱文斌的“虾沟”相邻。和朱文斌不同的是,蒋搞的是虾莲共生,20亩,上半年已实现单项收入5000元。
朱文斌与蒋巨堂是沙湖镇主要养虾模式——虾稻连作、虾莲共生的两个代表。现在,全镇这两种模式已分别发展到3500亩、5000亩。作为水乡,沙湖另一项特色养殖——螃蟹养殖也已发展成虾蟹套养,达1500亩。如今,这三种模式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有着12万亩天然水域的沙湖镇发展养虾业优势天成,而如何利用和开发这一资源,也正是记者的另一疑问所在:农民养虾的积极性怎样才能调动起来?
农民:学别人的经验,赚自己的钱!
“看得到的钱,为什么不挣呢?”
在赤岭村、新河村、夹河村,记者的疑问遇到了村民的反问。在他们看来,如果连龙虾的钱也赚不到,那就是“没本事”。
31岁的李群洲是夹河村8组人,承包26亩水面,搞的是虾莲共生。这个夏天,他的龙虾卖了8000多块,而莲子的收获指日可待。
“翻过年来肯定继续养虾,明摆着嘛,万把块钱等着我去赚!”这个脸色黑红的朴实农家汉子,撑船行走在自家莲池里时,笑容绽放。
今年春天,他是沙湖镇1000多名前往潜江积玉口参观的农民代表之一。到了夏天,村里的养虾面积达到了1000亩。村支书张学兵自豪地说:“龙虾让我们人均增收500元以上的设想变成了现实。”
“学别人的经验,赚自己的钱!”现在,沙湖农民说得最多的是龙虾,倾注精力最多的是龙虾。龙虾,已经成为沙湖农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政府:引导,更要指导!
记者的第三个疑问是:推广养虾,地方政府到底该如何作为?
今年初,沙湖镇委政府明确提出:凡是连片发展300亩以上龙虾养殖的基地,其道路和电力设施建设由镇里给予资金补助;凡是发展龙虾养殖的农户,按照100元/亩的标准给予奖励。与此相应,各村拿出优惠办法,对养殖龙虾的农户给予免除大型水利费及其它有关生产费用的优惠。在对干部的考核上,“虾经”念得好不好是重要的一条:推广得力的,涨工资。这让镇里由上而下养虾热情高涨。
但是光有引导是不够的,必要的技术指导更不可少。今年,沙湖镇农委专程赴华中农业大学水产研究所,请来多位专家教授为农民授课,详解“养虾经”,并把从潜江带回的养殖技术印发成资料,逐户送上。
凡此种种努力,沙湖镇委政府的及时“出席”与“补位”,都为推广龙虾养殖注入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