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平方米的鱼池四个月能让主人净赚20万,听来似乎是个神话,但这就发生在眉山市东坡区松江镇君乐村养殖大户邓志春身上。2008年4月,邓志春的鱼塘出池了第一批泥鳅苗,在随后短短的四个月时间,依靠泥鳅苗的培育,邓志春已经净赚了20余万。目前,他培育的泥鳅苗仍供不应求。 电视上觅得商机 在东坡区邓志春可是出了名的养鱼专家,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稻田养殖,到现在发展到20余亩的专业养殖。近几年,邓志春主要养殖的黄桑鱼等鱼类由于发病率高、市场已趋于饱和等原因一直没赚到钱。邓志春急于寻找新的养殖种类。 2007年初,邓志春偶然在电视上看到江浙一带泥鳅规模养殖,在当地池边价就达到30元/公斤,市场供不应求,大量优质品还出口到韩国。邓志春眼睛一亮,立刻就近对眉山本地市场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东坡区修文镇、尚义镇等地养殖户其实也已经试养过商品泥鳅,结果都失败了。 “当时有些犹豫,毕竟泥鳅不好养,尤其是泥鳅苗都靠买野生的。”同行的失败让邓志春心里没底,但他还是决定试一试:“养鱼技术应该都是相通的,凭着我这20多年的经验,只要细心点肯定能成功。”2007年8月,邓志春从仁寿市场上买来几十万尾野生泥鳅苗,放养在自己一个两亩多的鱼塘养殖。 细心挑选“拉郎配” “当时养殖泥鳅的瓶颈在于泥鳅苗,只要人工能够大量培育出泥鳅苗,泥鳅养殖的市场肯定就能开拓起来。”认准方向的邓志春开始把所有的心思都花在泥鳅上。 2007年底,在邓志春的精心培育下,第一批泥鳅终于长大成型到了产卵期,怎么挑选好的种鱼是培育成功的关键:“那时候每天的工作就是选些母种出来仔细观察产卵情况,并进行对比,看怎样能提高产卵率。后来慢慢摸索出些门道,选种鱼时要分公母,还要分成熟度,一般来说母体整个体形比公子要大过3/4,成熟度要达到80%,成熟度过高也不行,可能会产出寡蛋。照这样的标准1000公斤成苗可能只能选出5斤左右做种鱼。”
摸出点门道的邓志春于是将选中的种鱼移养到100平方米专门的种鱼池进行培育。但有天早上,他突然发现鱼苗大量死亡,结果是水的酸度偏高导致。从此他每天又多了项工作,就是测试种鱼池水的酸碱度和氨氮值,保证水质。渐渐地,邓志春的泥鳅苗培育走上了正轨。 第一批苗150元/万苗 今年4月,邓志春精心培育的这100平方米的泥鳅种鱼池终于迎来了第一次大规模产卵期。通过水产站等途径了解到信息的养殖户们很快慕名而来,来自思蒙镇的养殖大户陈文信以150元/万苗的价格买了50万苗,陈文信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这个价格比起买野生泥鳅苗成本低多了,人工培育出来的发病率也低得多,应该好养。” 在本地市场,慢慢打开销路的邓志春并没有满足:“现在正是发展的好时候,只要我能保证充足的供应,也要向外地市场开拓。”通过经纪人的联系,邓志春的泥鳅苗在5月份就开始销售到浙江、福建一带,在省内更为绵阳、德阳等100多家养殖户供应。 截至8月中旬,邓志春这100平方米的种鱼池已经产出销售了7000多万尾泥鳅苗,为给养殖户带来更多利益,邓志春现在将鱼苗价格降到60元/万苗,4个月来,除去成本,已经净赚了20余万元。 “下一步我还将进行成品泥鳅的大规模养殖,现在按市场较低卖价20元/公斤的商品泥鳅计算,除去每公斤8元的饲料成本,每亩一季出产1000公斤也可以收益1万元。”小试成功的邓志春下一步还有更多的致富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