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0年始,一场虾病席卷整个国内对虾养殖业,对虾养殖产业遭受重创,排塘案例不胜枚举。时值今日,该病害依然危害严重,对于发病原因,业界争议颇多但至今无一明确答案。为此,本期本刊特翻译《早期死亡综合症冲击亚洲对虾养殖业》及《有效控制白斑综合症病毒七步法》两篇文章,此为国外一些企业和科研单位对此病害的调研结果,希望对业者有所帮助。
早期死亡综合症是近些年亚洲对虾养殖中发现的新疾病。该疾病一般在投苗30天内规模性爆发,病虾表现出昏沉和绝食的症状;甲壳质地变软并出现不同大小的黑色色斑。EMS可造成对虾肝胰腺的损伤,在严重的情况下,继发性的细菌感染将进一步破坏虾的肝胰腺。但EMS的致病病因仍在调查中。
EMS于2010年在中国南方省份和海南岛的对虾养殖场里被发现,并于2011年传播到了越南和马来西亚。该疾病的爆发峰期出现在投苗20至30天左右,在亚洲范围内,斑节对虾和南美白对虾的养殖同时受到该疾病的影响。
在一些问题严重的池塘中,死亡率可高达100%,此时病虾往往表现出昏沉和绝食。同时,病虾的肝胰腺严重缩小,并出现黑白相间的条纹。甲壳的质地变软,黑色的色斑富集其上。
被感染的斑节对虾和南美白对虾表现出相同的症状。从冰冻保存的病虾样本中观察,EMS对虾的影响似乎仅限于肝胰腺。此病变反映出肝胰腺小管上皮细胞的退化和功能障碍,并导致肝胰腺的渐进性功能衰竭。
在病虾肝胰腺的病理观察中发现,脂肪贮藏囊泡和脂肪滴的数量大幅减少,同时,分泌细胞的活性也有所降低。随着疾病的恶化,脂肪、噬碱性细胞和分泌细胞进一步退化并结成团状,从肝胰腺小管的基膜上分离,脱落后进入肝胰腺小管腔。
肝胰腺小管上皮细胞退化后,他们的细胞核开始肿大。严重时,在脱落的上皮细胞中,肝胰腺小管腔内,可发现大量继发性弧菌。从病理分析上看,造成病虾死亡的,是肝胰腺功能退化和继发性弧菌感染。
EMS病因
然而肝胰腺的退化,很大程度上是由有毒因子造成的。因为在以往的报道中,黄曲霉毒素B1和能够抑制有丝分裂的苯菌灵都可以给肝胰腺造成类似的病变。
在美国亚历山大大学的水产病理实验室进行着EMS的病因研究,但至今未取得突破性进展。
已有的研究表明,曾暴发了EMS的池塘使用的饲料和感染了EMS的对虾冰冻样品,都不会对健康的虾造成类似病变。
另外,一种投苗前广泛使用的白斑病载体杀虫剂也被证实不是造成EMS的元凶。至今为止,亚历山大大学实验室无法诱导出与EMS相同的表型肝胰腺病变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