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山一水一分田”,每分都要“掘出金”!
根据自治区党委、政府最近出台实施的农户“万元增收工程”意见,“十二五”期间,广西的山川、河流、碧海、良田里,将要打造千万个亩产万金的“聚宝盆”。
“特色种养”是“聚宝盆”里的法宝之一。
桂平市金田镇禾益村群众的“聚宝盆”里,装的是获得了国家农业部颁发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的黄沙鳖。全村有600多户村民,利用庭院闲置空间养鳖,3分屋边地,每年赚回十多万元的收益。
目前,黄沙鳖已“爬”遍贵港、玉林、钦州和南宁四市,全区黄沙鳖养殖农户约5万多户,养殖面积9000余亩,产量1.4万吨,产值约30多亿元,平均每亩鳖池“掘金”3万多元。黄沙鳖养殖已成为广西的一项优势特色养殖业。
一棵树、一条虫、一根蔗、一头牛、一条鱼……近年来,广西特色种养业在科学的布局下,正从“人无我有”一步步迈向“人优我强”。糖蔗、桑蚕、木薯、速丰林、奶水牛等特色优势农产品产量,已连续多年稳居全国榜首;“三黑”、“三黄”、“三宝”,以强大的阵容,打造绿色、有机、健康、安全的水产畜牧产品“集团军”。这一项项优势资源播撒到八桂山河中,开拓出一片片亩产万金的原野。
“土地复种”是“聚宝盆”里的法宝之二。
蒙山县文圩镇大明村的3000多亩田地里,春种姜芽、夏种西瓜、秋种玉米、冬种蔬菜,一年四次“换妆”,四季都是收获的季节,成为名符其实的“万元田”。老党员邓东炎一家承包的30多亩水田,年纯收入20多万元。
近年来,广西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推进冬季农业开发,各地出现了“稻-菜-菜”、“稻-菜-薯”等利用冬闲田提高土地复种率的种植模式;并充分开发推广间套种技术,在甘蔗地里套种西瓜、在玉米地里套种大豆……不仅有效解决了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争地的矛盾,还大大提高了土地的亩均产值,“钱粮双增”在八桂有限的红土地上得以实现。
“林下经济”是“聚宝盆”里的法宝之三。
合浦县,有600多户林农将“茶族皇后”金花茶和“树中黄金”紫檀树同时“供奉”于同一亩林地中,长、短期效益兼收,“富富”相叠!
每亩270棵紫檀树下种植金花茶133株,金花茶投产后年产茶干叶40公斤,按每公斤90元计,折款1200元;年产鲜花300公斤,按每公斤90元计,折款2.7万元,两项共收入2.82万元。“树是我们的长期存款不着急取,林下种植养殖就像短期存款,我们可以方便地到‘ATM机’上取用。”合浦林农这样形象地比喻。
合浦县的“双珍”模式,是广西林下经济的一个亮丽缩影。目前,广西林下经济的发展初具规模,“三大板块”清晰可见:桂东、桂南的林下养殖和林下产品加工,桂西、桂中的林下种植,桂北、桂东北的森林旅游。“四大产业”雏形已现:以“林-果”、“林-草”等为模式的林下种植业,以“林-禽”、“林-畜”等为模式的林下养殖业,以藤芒编织等为内容的林下产品加工业,以休闲度假、养生保健等为内容的森林旅游业;还打造出“八角鸡”、“丁香鸡”等一系列林下经济特色品牌。
据统计,2010年,全区约有350万林农发展林下经济1300万亩,林下经济产值135.8亿元。而全区适宜发展林下经济的集体林地面积为5000万亩左右,还有七成多林地未利用。
“聚宝盆”里的“宝藏”,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十二五”期间,在“万元增收工程”的打造下,八桂大地上这些待开发的“处女地”,将会一一烙上“万元”的字印,千万亩耕地、园地、草地、林地、水面,以超万元的亩产值,成为农民致富的“聚宝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