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泥鳅,又名大鳞副鳅,属鲤形目,鳅科,副泥鳅属,在我国多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和台湾岛西北部的浅滩河流。
该品种肉质鲜嫩爽滑,营养与本地泥鳅同样丰富。因其个体较大、生长快速而备受养殖户喜爱。近两年来,越来越多的养殖户正准备投身台湾泥鳅养殖。
生物学特征
台湾泥鳅体近圆筒形,头较短;口下位,马蹄形,下唇中央有一小缺口;鼻孔靠近眼;鳃孔小;头部无鳞,体鳞较本地泥鳅大;侧线完全;有须5对;眼被皮膜覆盖;尾柄处皮褶棱发达,与尾鳍相连,尾柄长与高约相等,尾鳍圆形;肛门近臀鳍起点。体背部及体侧上半部灰褐色,腹面白色。体侧具有许多不规则的黑色斑点。背鳍、尾鳍具黑色小点,其他各鳍灰白色。体色因生活环境和饲料营养不同而有所变化。
它的肠壁具有呼吸功能,能在水体溶氧不足时,直接吞吸空气。
生长特性
台湾泥鳅喜群聚生活,杂食性,可摄食人工配合饲料。
该品种具有个体大、生长快、病害较少、不钻泥、产量高、容易起捕、耐长途运输等特点,适合高密度养殖。台湾泥鳅比本地泥鳅更快大,体长3~5cm的苗种,养殖5~6个月平均可达7~8尾/斤的上市规格。
台湾泥鳅是亚热带鱼类,适宜生长水温为23~28℃。当水温下降到10~15℃时,其食欲减退,生长缓慢。水温低于10℃的晴天中午仍有泥鳅上浮觅食。当水温下降到4℃以下,寸苗呈不食不动的休眠状态。
养殖要点
1. 目前以土塘养殖为主,一般投苗密度为5~6万尾/亩。
2. 可投喂膨化颗粒饲料或沉性颗粒饲料。台湾泥鳅贪吃,全天都能摄食,因此忌投喂过量,一天分早、中、晚3次投喂,日投喂量约为鱼体重的3~4%。水温下降到10~15℃时,仅需投喂泥鳅体重的1%饲料即可;水温低于10℃,晴天中午仍有泥鳅上浮觅食时,可少量投喂。
3. 鱼塘水深的控制:寸苗养殖过程中(第1个月),养殖水深控制在0.8~1.0米;中苗养殖过程中(第2~3个月),养殖水深控制在1.0~1.5米;成鱼养殖过程中(第4个月以后),养殖水深控制在 1.5~2米。
遇到低温天气(低于10℃以下),养殖水深可加到2.5米进行越冬,这样可使池底水温保持在4~8℃左右。越冬池中的放养密度可高于饲养期常规放养密度的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