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成以上村民都从事蚝养殖业的红光村,有着“中国蚝乡”的美誉。如今,广东阳江市阳西县程村镇红光村里不仅有一支让村民真心信任的“两委”班子,还有一个拥有263名会员的民间组织“蚝协会”。二者互相配合、互相支持,不仅让村里的蚝养殖业发展得风生水起,村民之间的小矛盾也都能得到快速妥善的解决。
村务公开后村民干劲足
走进红光村,村民们正忙着将刚从海里打捞上来的蚝壳撬开,留下肥美的蚝肉。看到村民开心的笑脸,谁又能想到,10年前,红光村曾是一个需要重点整治的“白粉村”、“恶霸村”。回忆起那些年村中的情况,村支书谢爱珠只能用一个“乱”字来形容。
2002年,经过上级多次动员,在村民中颇有威信的谢爱珠走马上任村党支部书记。深知造成村中乱象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群众对村干部的不信任。组建好领导班子后,谢爱珠开始着手推广村务公开制度,村里的大事小情都向村民公布,接受村民监督,给村干部一个清白,给村民一个明白!
如今,红光村已是省村务公开示范村。记者看到,村里的收益分配、收入支出、开发投资建设、村干部的补贴等项目都列得清清楚楚,一目了然。村民对公开的事项有意见怎么办?谢爱珠指着村务公开栏一角的“回音壁”栏目说,有意见的都可以在这里写出来,村干部会跟踪处理。
“村两委”还建立了“三级会议”制度,村里的大投资、大决策,都要经过村两委班子干部会提议村党支部大会讨论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决定的程序,村务决策更加规范化和民主化。
有了值得信任的“村两委”班子,村民们干劲十足,再也没有人惹是生非、游手好闲,全村养蚝面积达到4万多亩,人均纯收入超过了1.5万元。红光村的变迁也引起了高层的关注,2008年7月,省委书记汪洋在红光村调研时表示,“农村要致富,首先要选好党支部”,这是红光村经验最简单也最准确的概括。
蚝协会为村“两委”减压
如今,红光村有80%以上的村民养蚝,但大也有大的难处。村民的技术需要培训、养殖场需要看护、养蚝户之间的小矛盾需要调解,仅有5名成员的“村两委”班子显得捉襟见肘。为何不让养蚝户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呢?谢爱珠的目光落到了村里存在已久的“蚝协会”上。
“蚝协会”会长谢彦安也早有此意。“我们的协会虽然1993年就成立了,但是一直没有注册,想办点事很困难。”谢彦安对记者说,2005年,在“村两委”的协助下,“蚝协会”成功在民政部门注册。“现在养蚝户相信我们,政府的人也高看我们一眼。”
蚝协会’为我们减了压!”谢爱珠说,2005年以来,协会每年至少两次邀请广东海洋大学的教授到村里传授养殖知识,养殖户之间偶尔磕磕碰碰,协会都会出面拉双方“讲和”。以前为了照管自家的蚝,养殖户们家家户户都得熬夜守护,协会与“村两委”合作建立了巡逻队,3个人两条快艇每夜巡守4万亩养殖场,协会会员们也都能睡个安心觉了。“协会每个月还会两次派人出海检验水质,帮村民观察蚝的生长情况。”谢彦安补充说。
谢彦安还告诉记者,养殖户有什么困难,有什么建议,“蚝协会”也经常向“村两委”提出来。曾经,村里的蚝船无处停靠,一旦遇到风浪,极容易被损毁。在协会的提议下,“村两委”主持修建了1万平方米的码头和一个可容纳1000多条渔船的避风港,解决了养蚝户停泊难和出海难的问题。同样是在协会和村民的提议下,村两委引进资金建成了5000平方米的海产品市场,方便零散的蚝产品集中销售。
现在,红光村不仅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文明村,其特产“红光蚝”也远销全国各地,在珠海建立了蚝苗养殖场,在东莞、香港设立了海产品销售部。去年,“红光蚝”产销4.5万吨,总产值1.65亿元,纯收入达22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