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青岛海壬水产种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壬种业)在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水产种苗产业化基地挂牌成立。公司将其愿景描述为研究、培育、引进、推广适合国内可持续性发展的水产养殖优良品种。作为水产界的一名新秀,其名不见经传,一期注册资本也只有区区的1000万元,何来如此大的底气?据中国水产频道记者仔细观察,却发现该公司背后的靠山十分了得:技术力量依托的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以下简称黄海所),资金方面得到了河北鑫海水产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广东海大集团、湛江海茂水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众多业内“大佬”们的鼎力支持。黄海所所长王清印对于此种合作非常支持,“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科研单位研发的成果如果不符合企业的需求,就很难大规模的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因此,我们要依托企业,以科技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将我们的研究成果发挥最大的市场价值。” 推广水产良种迫在眉睫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产业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养殖产量已达到国内水产总产量的70%。“尽管水产养殖占(水产品市场)的比重很大,但目前的发展也有许多瓶颈问题。水产新品种少,良种覆盖率低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条。”王清印说,以小麦、水稻、棉花等农作物为例,它们产量的大幅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新品种的培育,畜禽中依靠遗传改良提高养殖品种的产量与品质的实例也不少。但水产养殖生产实践中主要还在沿用老一套办法:靠野生种,靠到海(淡)水里面捞小苗,或者捕捞亲鱼,经过人工驯化后,再进行孵化育苗。“走到现在,其实很多的养殖品种是没有经过系统的遗传改良。”对此,王清印所长无不感到痛心疾首,“水产养殖业者感受不到由遗传改良带来的生长快、品质优、抗病力强的优势!”。 近年来黄海所也一直在致力于改变这种现状,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以我国曾经的主养品种——中国对虾为例,在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其养殖产量已达到20余万吨,养殖面积超过200万亩,但1993年的一场虾病,击垮了整个产业,其年产量跌至不足6万吨。 为了解决它的病害问题,黄海所从1997年开始对中国对虾进行系统的遗传改良研究,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先后已推出中国对虾新品种“黄海1号”和“黄海2号”,并在河北、辽宁、山东等环渤海地区进行推广养殖。“‘黄海1号’、‘黄海2号’现在的养殖面积已达30万亩,产值超20亿元。过去养虾,有一大半人不挣钱,只有30%左右的养殖户挣钱,现在大部分养虾的人挣钱,盈利面达到80%以上。这说明新品种的确可以有效地改善种质,提高产出。”在中国对虾新品种上取得的成绩,王清印所长乐于多说几句。 明年推出2万对南美白亲虾 海壬种业成立后,当前的重点工作是做好南美白对虾的亲虾选育。近几年我国养殖南美白对虾的年产量均超过100万吨,对亲虾的需求量十分可观,并呈上升趋势。巨大的产量背后,也一直面临诸如病害日益严重、亲虾过分依赖进口、亲虾价格昂贵等问题。“通过遗传育种的方式或许能解决上述问题”。 王清印所长介绍,从2010年开始,黄海所已从世界各地搜集到了8个南美白对虾的自然种群,并依据该所在中国对虾、大菱鲆、牙鲆等新品种选育方面的丰富经验,采用国内外先进的育种技术,期望选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南美白对虾亲虾。设在黄海所的国家级对虾遗传育种中心正在全力推进这方面的工作。而海壬种业公司的2个基地: 位于河北沧州的亲虾备份基地和位于海南文昌的亲虾扩繁基地将为南美白对虾的选育提供支持。目前,总投资超过1亿元的各个基地或分公司的建设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 “新的选育技术可大大缩短新品种的选育时间,并且其遗传性状的稳定性也大幅增高。明年春天,我们将推出2万对优质亲虾供应市场。具体价格还没想过,”王清印笑言,“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具有生长快、成活率高的特点。” 近年来,国外的亲虾公司马不停蹄地在开拓中国市场,国内也已拥有三个白对虾的新品种,市场竞争十分火热。对于目前竞争激烈的国内亲虾市场,王清印坦言,“大家都有各自的优势。虽说我们是后来者,但我们的起点高,并不意味着有多大的差距。另外,作为后来者的一个好处是可借鉴其他公司的经验教训,这样,也很有可能后来者居上。” “3~5年之后,公司将不仅涉足南美白对虾,还有可能将中国对虾、大菱鲆等品种纳入其中。”王清印说。“我们对此充满信心!”
2011年5月,海壬种业在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水产种苗产业化基地挂牌成立。公司将其愿景描述为研究、培育、引进、推广适合国内可持续性发展的水产养殖优良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