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凤琴(中)在鱼塘边查看青虾育苗情况
身为产业创新的带头人,她常年跋山涉水、深入乡村,推广水产养殖技术,用知识帮助一个个农民圆了创业致富梦——丁凤琴鱼塘边的“首席专家”(图)
丁凤琴,安徽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研究员,省“水产良种选育与健康养殖”暨“115”产业创新团队带头人,省现代农业水产(虾蟹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先后荣获“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科技扶贫奖”等荣誉。
近日,金寨县农民汪雷在一块大别山的石头上精心雕刻了“恩师”二字,送给安徽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研究员丁凤琴,以表达自己的感恩之心。正是在丁凤琴的无私帮助下,他才成为全县闻名的养虾大户,走上了致富之路。
2007年,在外地打工的汪雷回乡创业,打算利用当地的条件搞龙虾养殖,但苦于没有技术,难以起步。丁凤琴接到求助后,立即奔赴山区进行无偿技术指导,在她的潜心扶持下,汪雷的“稻虾共育”项目获得巨大成功。如今,汪雷本人养虾2026亩,由他牵头成立的“金寨县龙虾养殖专业合作社”共有社员326户,养殖龙虾5000多亩,优质虾苗远销河南等地,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为帮助像汪雷这样的农民致富,多年来,丁凤琴的日历中几乎没有节假日。查看2011年5月份的考勤表,丁凤琴只有一天在所里上班,其余30天都在农村指导农民进行水产养殖。 “如果在所里看不到她,那她不是在农村,就是在去农村的路上。”谈到丁凤琴的敬业精神,她的同事无不佩服。 30多年来,她栉风沐雨,跋山涉水,足迹踏遍了安徽大地,手把手地帮助无数农民走上了致富之路,农民朋友们都亲切地称她为“丁老师”,说她是一个常住鱼塘边的专家。
1978年,丁凤琴从上海水产大学毕业,分配到安徽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工作。从那时起,做一个优秀的水产人,全心全意为农民致富便成为她的奋斗目标。每年的4月到10月是渔业生产旺季,她几乎都呆在基层。 “对于一个水产养殖科技工作者来说,我的工作岗位就在农民的鱼塘边。 ”丁凤琴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1987年,她对舒城县河南乡的2000亩池塘养鱼进行技术指导,并签订了产量目标的赏罚合同。为完成任务,她整个夏天常驻河南乡,每天骑着自行车到每家每户现场指导,利用乡里的广播讲解养殖技术,集中众多养殖户进行培训。到了年底,她所指导的鱼塘产量较往年大幅增长50%,农民朋友喜出望外。1995年,在长丰县下塘镇,为更好地帮助农民利用当家塘开展水产养殖,她经常住在养殖池边搭的小平房内。夏日水池边蚊虫多,把她的皮肤叮得红肿、发水泡,但她从无怨言。
辛勤的汗水换来了累累硕果:她推广的稻-麦-虾兼作、轮作一体化养殖模式不断创新,既防灾减灾、又能粮渔双丰收,其中虾鳜生态混养技术模式亩效益近3000元,虾稻连作亩纯收入达800元-1000元,成为我省龙虾生态养殖的主推模式。同时,她先后主持和完成了省部级科技攻关项目30余项,获得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及成果10多项。
【人物感言】
用自己的知识帮助农民致富是我人生最大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