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国家水产事业的发展,变科技为生产力是我最大的愿望。”这是他对孜孜以求的事业的承诺。几十年来,他的每一个成果,每一篇论文,都在把这一承诺变成现实。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名誉所长赵法箴。
赵法箴是我国著名的水产养殖学家,中国对虾养殖业的开拓者。自1954年走进山东大学水产系的那一刻起,他就与水产养殖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将全部的热情和精力都投入到了中国对虾养殖业中。
上世纪60年代初,赵法箴首次完成了中国对虾幼体发育形态研究,系统阐述了中国对虾幼体二十六期的发育变态过程及生活习性,并详细描述了各期发育形态的主要鉴别特征,同时,与其他同志合作完成了对虾幼体发育生态研究,为对虾全人工育苗奠定了理论基础。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赵法箴带领自己的团队先后主持完成了“对虾人工育苗养殖和开发饵料”、“对虾人工育苗和养殖技术”、“对虾人工育苗及精养高产技术”等研究,创立了对虾优质精养高产技术,受到国家高度重视,极大地激发了养殖户的热情,在全国掀起了中国对虾的养殖热潮。
80年代以来,赵法箴主持国家攻关项目“对虾工厂化全人工育苗技术”的研究,创立了对虾工厂化全人工育苗技术体系,实现了高效、稳定、有计划大批量苗种的生产,为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养虾大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对虾养殖业的重要奠基人,赵法箴先后参与完成了“对虾人工配合饵料的研究”、“中国对虾健康养殖技术规范”、“对虾工厂化养殖与质量控制技术与示范”等项目的研究,带领科研团队成功培育出我国第一个海水养殖动物新品种———中国对虾“黄海1号”,填补了我国海水养殖动物选择育种研究的空白,为实现对虾养殖优良品种产业化及促进中国对虾养殖的“二次创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000年以来,中国对虾“黄海1号”新品种开始在山东日照、胶南、即墨、东营等地的示范区进行养殖,并逐步扩大养殖面积。中国对虾选育种群累计推广养殖面积超过15万亩,产值超过10亿元。作为2006年和2007年农业部确定的主导推广品种,目前已推广到山东、河北、江苏、天津、辽宁、浙江、福建等省,取得了良好的养殖效果。
而今,年逾70的赵法箴院士仍坚守在科研推广第一线,耕耘在这片蓝色“国土”上。春天,他风尘仆仆地从一家对虾育苗场赶到另一家对虾育苗场;夏天,他不顾炎热地来到野外中国对虾育种基地、养殖场,观察、了解对虾的生长和养殖情况。
因其卓越的成就和高超的学术水平,1986年赵法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