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宪勇,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助理、海洋可捕资源与生态系统研究室副主任。 看着这一长串的头衔,记者怎么也不能把它和面前这个朴实、爽快的年轻人对上号,待人接物谦逊有礼,谈起学术严谨客观,这是记者眼中的赵宪勇。
他研究的领域是渔业声学评估技术在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渔业资源评估与管理等方面,可以说这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渔业声学专家,虽然在被记者这样称呼时他总是笑着摇头。赵宪勇掰着手指对记者说:“参加工作20年,执行海上调查近1400天,其中执行973项目140天,这些海上一线工作经验是我开展科研工作的源泉。”
“渔业声学在渔业资源研究领域是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若以第一篇正式报道文献发表的年份为起算时间的话,渔业资源的声学定量评估方法刚好与我同龄。”赵宪勇说。要消化、掌握一门新技术、新方法,并将其创造性地应用于各自的研究工作中,需要付出艰辛的、不懈的努力。渔业资源的声学评估作为一项新技术、新方法,具有严格的物理学理论基础的支持,所以它在原理上是客观的;然而声学仪器是“死的”,科研人员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化应用,仪器输出的相应数据、资料也需要人的诠释,因此它又有主观的经验因素,需要科研人员勤于思考、长于积累。
赵宪勇说,“1984年黄海水产研究所通过中挪渔业合作项目,把这一方法引进我国,20年来我们已成功地消化、掌握并把它应用于我国专属经济区渔业资源评估和白令海峡鳕渔业资源调查。”渔业声学的研究成果是显著的,以这一方法为主要研究技术手段的两个科研项目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三等奖。“但是,如何根据我国海洋生物资源研究领域的需要,将声学技术应用于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则是摆在我们渔业声学科研人员面前的新课题。”赵宪勇说,“973项目‘东、黄海主要生物资源种群动力学与关键种早期补充机制的研究’课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机遇。”在该课题的研究中,他们建立了国际领先的以声学数据和常规拖网数据重建鱼类种群生物学结构的方法,为深入研究鱼类群体结构的年代际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奠定了基础。
“说到这个项目,就不能不说说我们的首席。”赵宪勇的话里话外透着真诚,“唐启升院士可以说是我国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的倡导者和实践者,看到他忘我的工作,我们就不敢懈怠,有了他对科学前沿问题高屋建瓴式的提炼和精辟分析以及具体科研工作中画龙点睛般的指导,我们课题组成员、尤其是年轻成员都受益匪浅。”他说,作为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唐院士非常注意集思广益,调动大家主动参与。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共召开研讨会27次,在保证项目顺利实施的同时,也为年轻人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和锻炼机会。